由“丝丝号”想到的
□ 汪天民
每次研读荷兰赛鸽传奇名宿、世界著名赛鸽杂志专栏作家夏拉肯的《一羽名叫“丝丝”的赛鸽》后,我都要被文中带有浓厚传奇色彩、曲直离奇的主人公“丝丝”的经历所打动。每次都有着不同的感慨,相同的呼唤;“丝丝”尽管早于几年前匆匆告别了人世,但她留给热衷于赛鸽运动的人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对现今赛鸽运动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当赛鸽运动在欧洲大地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之时,对赛鸽有着根深蒂固之酷爱的夏拉肯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经过思虑再三,他选择了当时叱诧风云、如日中天的赛鸽强豪盖比·凡德拉比作为自己的引种、改良目标,并伙同他人携款登门,求种心切。后由于对盖比的赛鸽相貌不敢恭维,心存疑虑。临别时为了向对方表示歉意和无奈,盖比随手将一羽灰雌鸽相馈(也就是现在的搭送),勉强打发了事。尽管如此,事后合伙人还是以种种借口退出了合约。出于脸面和道义,夏拉肯只好一个人承担了这一次自以为唯心的付出,且内心忧虑重重,有苦难言。
有谁知道,随手搭送的赛鸽也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黄金种雌“丝丝号”。
“丝丝号”在夏拉肯的棚内并没有得到本该赢得的待遇和礼节。在心存疑虑的夏拉肯极其无奈却又于心不甘的情况之下,随便将“丝丝号”与棚内的某雄鸽相配,可最终从所出之后代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经验分析得出结论:该其貌不扬之劣鸽实属汰杀之列。可回首想一想已经付出的不菲的金钱换取的却是一文不值的“丑小鸭”,真的是悔不当初,于心不忍!
带着满心的疑虑和窃喜,带着失落后的无比欢娱和私欲,夏拉肯瞅准机会,将负担和失望以原有的不菲的价格友情转让给了傻里傻气、财大气粗并以此为生的日本中间商(主要是出于对夏拉肯的崇高威望和信任,也就是现在的名人效应)。
时光荏苒,想不到当初几羽随意搭配,仅存于夏拉肯舍内的“丑小鸭”的后代们却连续不断傲视群雄,摘金夺银,一览众山小。直到此时夏拉肯才明白当初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多么的浅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心存侥幸的夏拉肯和日本中间商取得了联系。
夏拉肯巧舌如簧,“丑小鸭”重新回到了夏拉肯的怀抱。应该说,是夏拉肯挽救了“丑小鸭”,也挽救了她的一世英名。从此以后,“丝丝”的子裔们不负众望,几乎战无不胜,捷报频传,雄霸欧洲鸽坛经久不衰,许许多多已成名的强豪都能为能拥有“丝丝”血系的后代,感到无限的荣耀。
一段简单的叙说,一个耳熟能详的离奇故事,“丝丝”号的不凡经历告诉了我们很多,也告诉了我们该如何评定当今风风雨雨之鸽界,众说纷纭之是是非非!
选择种源究竟应该相信什么
又一个简单不过的问题,免不了又是一番面红耳赤。面对当今多如牛毛、频繁入侵的外籍赛鸽品系,究竟谁优谁劣,谁是谁非,广大鸽友该如何正确面对,确非易事;现在的广告做得那可真的叫绝啊,一本书少则半斤八两,多则两斤有余,翻开扉页,接二连三,版面一个接着一个,精彩绝伦,直看得大家伙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到了最后能真正映入脑海的却不知所以然;登门造访,却无先前花花世界宣传之功效,有的只是鸽主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于朦胧懵懂之间,腰包已被掏干净。诸如此类经常发生在身边之现实,相信大家伙早已耳熟能详,头头是道。如何选择种源,这一点我看的确还得向“老夏”同志学习啊。
尽管自以为引进了“丝丝”是愚蠢,是败笔,可他毕竟事前了解了鸽主(盖比)的人品及处事之道,确信他是一位值得信赖、尊重之鸽友,以及他在各项赛事上实实在在、延续不绝、傲视群雄的令人称道的竞翔成绩,而非昙花一现。夏明智,应该说是引种成功之首选。
其实我以为,引种者还需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在结合鸽主自身实战经验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参考或者尊重鸽主自身的建议。所谓“知子莫若父”,能真正“慧眼识金”的毕竟是少数,最了解自己鸽子的应该是鸽主本人才对。
有谁能够真正读懂种鸽之遗传
常见鸽刊上出现所谓“黄金配对,白金配对”等等惹人眼球之字眼,大有“得此鸽者可以得天下”之感。如果细细揣摩一下,个中缘由自会原形毕露,无非一个“利”字了得。近感触的事情的确很多,尤其是那些频繁出现的广告用语,令人望而生畏,什么合作公棚,保证100%高位入赏,获奖机器、金矿之源等等。我的个小乖乖,想那些原本是自己唾手可得之财富,还需要耗时费力在此瞎咋呼,这不是明摆着在忽悠吗!忽悠谁呢?不言而喻!想种鸽遗传至今还是不解之谜,“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在念叨着吗?怎么遇到简单的问题就会复杂化了。以文中之主人公,当今鸽界育种、赛鸽强豪盖比·凡德拉比搭售“丝丝”之举,还不足以说明赛鸽育种之谜?我想如果真的可以读懂的话,“丝丝”也绝不会沦落为“搭送”之辈(排除主人公高尚之情操),“丝丝”,也就不会成为现今脍炙人口的“丝丝”了!
育种之谜,遗传之谜,一切还有待于吾辈去不断探询;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尽可能不要被那些在利益驱使之下的“美丽的谎言”所迷惑;一切都是相对的,相信自己,更需要尊重对方,让金子有发光之余地。
金玉其表、败絮其内之后的遐想
好像太直白了点,没有给人留下什么余地!就像前者之叙说一样,“丝丝”最初的命运是何等之坎坷悲惨,由搭送到懊恼,由无奈到发配,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之缘由,每个人又都心知肚明,一句话,是人为强加的、属于人类固有的审美定义在“胡作非为”。最近看了一段广告语,一些见利忘义、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迎合求购鸽友的心态,在赛鸽的羽色外表上大做文章。“羽色看得见,血统看不见,看得见漂亮的父母(却)育不出优秀的儿女”,犹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老詹森的“石板”,慕利门的“火凤凰”一样,一时间“满城尽戴灰(红)金甲”,哈哈,可真的应验了“金玉其表,败絮其内"之说。
赛鸽之奥妙,美就美在需要遐想,需要斟酌,需要钻研,需要探询;需要理解,需要谦逊,需要关爱,需要追求。想那“丝丝”号,用老夏之言,真的是丑陋之极,毫无可取之处,绝对属于汰杀之列。庆幸老夏手下留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还是点了“鸳鸯谱”,这才使其真正的内在品质于不经意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丝丝”的身上,真的是恰如其分!
回过头来再去看一看那些裹着亮丽的外衣,所谓千金难求的“名鸽名血”,那些还在为拥有它们而沾沾自喜的鸽友们望穿秋水的神情,除了特定情况之下的炫耀之外,徒留的也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了:外表可以取悦一时,却不能迷惑一世;“金玉其表,败絮其内”,需要鸽友们去细细斟酌,慢慢体会。“丝丝”的坎坷,留给大家伙的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手下留情,汰杀背后的思考
此言一出,免不了又会招惹“杀身之祸”,什么完全不迎合当今鸽界之潮流,不符合优胜劣汰之规律,不切实鸽界鸽情实际等等。其实我并不反对真正意义上的汰杀,一些耳熟能详的法则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什么:啄壳不齐该杀、出壳略慢该杀、三日头不抬该杀、四日便不齐该杀、五日不抢食该杀、八日不争斗该杀、十二日不占领地该杀、十五日不会攻防该杀、二十日不会啄食该杀、二十三日不自行离巢也该杀;什么:舌尖略黑该杀、身形略长该杀、条羽稍长该杀、背部稍弓该杀、龙骨长了该杀、耻骨不硬该杀、尾羽稍翘该杀、腰部显弱该杀、肩部稍扛该杀;什么:家飞先落该杀、气喘吁吁该杀、抢食不欢该杀、饮水打嗝该杀、占巢过激该杀、打斗好强该杀、不听召唤该杀、训放迟归该杀、归巢疲惫该杀、恢复稍慢该杀、外表不合意的该杀、三次不能获上位奖的也该杀!简单罗列,相信大家伙也都耳熟能详,见多不怪了,可细细品味,总感觉有些“牢骚话”想发一下!
撇开“丝丝”的经历不谈,汰杀真的非得要“全民皆兵”,非得要“兵戎相见”?如前之所言,如果每一位鸽人都可以读懂赛鸽,那也就不会有许许多多冤假错案,事后之懊恼、悔恨,不会有现今如火如荼的极具诱惑力的赛鸽运动了。
荷兰赛鸽家、世界公棚之王皮埃尔瓦森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选择品系很重要,既然选择了就要坚信它,并且持之以恒去加以发扬光大。”试想,与其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引进那么一大棚,到不如在开始的时候就严格把关,选择好种源,那么最终的汰杀也就不会那么的悲壮,自己的心爱,也就不会那么悲鸣了。日前再次翻阅了比利时著名赛鸽理论家范·葛兰伯根博士撰写的《珍惜每一枚鸽蛋》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强调了卵泡的形成过程以及特定的形成数量,弥足珍贵,恳请爱好者们不要轻易汰杀。很多年前阅读过的一篇由加拿大赛鸽家希尔维奥·马塔尚尼撰写的《汰杀背后的真相》一文,至今仍记忆犹新。
“如果以为鸽友想借助大量且持续不断的汰杀来维护鸽系及赛绩的平衡,那将是很奇怪、很不合理的事情”。他说:“生长停顿”是进行鸽体汰杀的唯一因素。即如果一羽雏鸽或在其他阶段的鸽子生长停顿,即代表这羽鸽已经无价值可言,且可能会对你鸽舍的未来产生威胁,则必须立即将其汰杀。感言值得细细斟酌,慢慢品味。
何谓“生长停顿”,我想只有自己历经实践再实践,慢慢去用心体味,用心感知了。
“丝丝”是无辜的,应该说是老夏在特定的条件下“拯救”了她,给了她无限的未来;“丝丝”是幸运的,她带给鸽界的思考远远超出了她自身之价值。由“丝丝”号想到,一定还很多,很多,很多…… ◆ |